2月5日深夜,一通电话打破宁静的夜晚。一句“我愿意”让王建明成为了济宁市新冠肺炎中医专家组的一员。一句“你去吧,家里有我”使他安心收拾行囊,准备第二天一大早进驻定点医疗单位,为患者提供中医会诊,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

战“疫”亮剑一纸药方凸显中医力量2月5日深夜,电话突然响起,“济宁市紧急成立新冠肺炎中医专家组,进驻定点医疗单位,为患者提供中医会诊,你愿意参加吗?”电话是他所在单位,医院领导打来的。“我愿意,我早就盼着有机会去一线。”接到电话,王建明心情有些激动,没有征求家人的同意就满口答应,毕竟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一离开,家里所有事情都落在工作也非常忙的妻子一个人身上。放下电话,他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妻子。“你去吧,家里有我。”简短的一句话,让王建明如释重负,于是马上收拾行装。第二天一早,医院。“召必至,战必胜,这正是检验一名党员初心使命的时候。”医院,王建明连续作战。每医院同事一起用手机和患者联系,收集症状信息,制定中医疗效观察表格,根据患者的症状及收集到的舌苔图片辨证论治、开具中药方剂,不断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很多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后,其咳嗽、乏力、恶心等症状都明显缓解。“中西医联合发力,取长补短,减毒增效,临床疗效显著。”

有一位老人,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出现咳嗽,严重失眠。同病房的患者先后都出院,他感觉自己“不行了”,情绪很低落。得知这一情况,王建明及时和患者取得联系,不断安抚他。老人的情绪渐渐稳定,信心也强多了。在情绪安抚的基础上,中药增加养心安神、宽胸理气的中药,老人症状很快缓解。从这以后,患者对中药非常信任。出院至今,老人仍时常和王建明联系。

6小时连续作战“钢铁战士”临危不惧市中医药专家组组长、省级名中医王祥生发现,依靠视频和舌苔图片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3月1日,专家组讨论决定安排王建明进入病房,零距离接触患者,更确切的采集舌苔、脉象等信息。进入病房,王建明发现患者很少主动下床活动,这正应了中医“久卧伤气”的理论,很多患者都有脾肺亏虚之象,还有一些患者舌体胖大有齿痕,治疗上需要加大健脾益气之功。“进入病房非常有必要,这样采集信息更加全面准确,更能有效调整药方,更加注重一人一方。”王建明说起自己亲临病房时,完全没考虑到自身安危。每天早上七点半踏入病房,连续工作至少6个小时,为了不上厕所,早饭从不敢多喝水。问他连续工作感觉累吗?他这样回复,“工作的时候没觉得累和饿,有时候觉得口干,忍忍就过去了。下班后才感觉又渴又饿又困。”王建明回答的很轻松。但下班回到宾馆,王建明心中仍然装的是患者。哪位患者情绪不好,哪位患者恶心症状还没解决……这些他都记在心里,利用休息时间和他们仔细沟通,拟定明天的治疗方案。谈及工作,他滔滔不绝,但问及家人王建明却泪眼模糊,“很亏欠家人,妻子工作也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孩子都交给老父母照顾。没办法,疫情当下,我理应在一线,责无旁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中西协同作战打出了完美的“组合拳”。“每天官方公布的济宁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那些数据是我们最关心的。”王建明说,苦点、累点不算什么,病例清零、零增长、零死亡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他相信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上盛开鲜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孔茜通讯员王碧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dlhh.com/zcmbyf/2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