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90895.html
白露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进入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

观物候

一候鸿雁来

白露节气到了,鸿雁就要开始飞往南方去过冬了。鸿雁是一种大型的水鸟,主要是在河流、湖畔、水库等地方活动。这也是一种候鸟,每年到了9月初就要开始迁徙了。等到了第二年春天,大概在3月中旬-4月末这个期间就会成群飞回来了。

二候玄鸟归

“玄鸟归”指的是燕子也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古代玄鸟就是指燕子,燕子是以各种害虫为食,到了冬天绝大多数的昆虫产卵藏起来了,有些也冻死了。燕子没有食物可吃了,所以就要飞去南方过冬。

三候群鸟养羞

“养羞”就是储藏食物。有很多鸟是不需要去南方过冬的,像麻雀、喜鹊等,但是在冬天可吃的食物不多了,这些鸟就会在白露到了之后开始储存食物来过冬了。

知习俗

收清露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白露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白露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采“十样白”

浙江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品古诗

白露节气也是诗人大肆挥洒文笔的节气,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杂诗魏晋·左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秋风是那么的凛冽,白露凝结成了晨霜。原本柔软的枝条一天天变硬,绿叶也一天天变黄。明月从云边露出,洒下皎洁的月光。打开轩窗面对前庭,早晨飞翔的大雁嗷嗷叫唤。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只能孤独的守在空堂。少壮不能长存,倏忽之间已经衰老,时常激愤感叹。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唐元稹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白露时节,露水沾在疏白的秋草上,云儿稀少,高高的天空,显得如此清澈明朗。伴随阵阵秋风吹过,树叶在树枝上或快或慢飘落下来,怎能不引发人们的垂暮之感,惊诧之间,不由得要多看两眼那斑白的两鬓,岁月催人老呀!这个时候,鸟儿也知道给自己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越过严冬。可是想想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就好比那蓬蒿一样不为所用。田野里的庄稼相继成熟,火急火燎赶紧去抢收,也只有从早到晚,不停忙碌那才可以。白露唐杜甫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白露时节的仲秋美景,果实成熟,柑子满树;清晨散步看到船入江溪,鱼儿自由玩乐;此时的秋景实在美丽,人们会渐渐发现这些美景,赏景的人会越来越多。诗句语言清新、朴素,勾勒了一幅迷人的白露秋景图。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秋露唐·雍陶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净白的露水给秋天增加了温暖的颜色,清明的月光,仿佛沉浸在露水的滴答声中。

露水太重了,打湿了金箔和珍珠,露水一滴滴落在玉盘上马上就消失不见了。

风吹着竹林微微摇动,惊飞了休息的小鸟,树叶上的露珠滴到了虫子身上。

整个园子的景色在夜色之下,渐渐地都覆盖上了白霜变得一样的颜色了。

衰荷唐·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花花叶被吹干。没有人懂得喜爱这凋零的荷花营造的萧条景色,我绕着衰丛走一圈看着。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画面上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白露日独立宋丘葵西风吹我鬓鬅鬙,独立庭中影随形。一岁露从今夜白,百年眼对老天青。经秋不脱无多树,近月能明有几星。惆怅前修人去尽,后生谁可嘱遗经。

西风吹起了我的两鬓,我一个人在庭院里面站着。一年一度的白露日子让世间的一切都染上了白霜,我年迈的双眼看着青天。秋天过后,就没有那么多的树了,靠近月亮的地方能有多少星星?我很惆怅,因为前人都已经逝去,后人谁能完成我的遗愿呢?

南柯子·忆旧宋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数声啼鸟怨年华”,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

赏谚语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早秋作物普遍收,割运打轧莫懈怠。

白菜萝卜追和浇,冬瓜南瓜摘家来。

苹果梨子大批卸,出售车拉又船载。

红枣成熟适时收,深细加工再外卖。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到,摘花椒。

白露到秋分,家畜配种带打针。

白露到秋分,家禽快打针。

白露节到,牛驴上套。

养鱼没啥巧,饵足水质好。

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

左右滑动查看更

金风送秋归,白露翩然到。

露水不待久,阳光温暖照。

尼山晓语愿您——

露出笑脸,温暖幸福。

曲阜市实验小学魏丽莎王晓茹宋久红

End

编辑:卢宁

审核:郭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dlhh.com/zcmbzz/2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