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名医杨泉在其著作《物理论》一书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医德,是每一位医生严遵谨守的行医准则,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最重要的标准。淮安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淮安市十大名中医王兆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仁心仁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中医人。世代中医薪火传王氏一族家学渊源,祖辈几代以医为业,济世活人。王兆军和其兄长王兆凯作为王氏中医的第五代传承人,童年时代便耳濡目染,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对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看着许多患者在父亲的帮助下摆脱病痛,更加坚定了他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从医之心。其父王绍和幼时师承伯父王景和(淮安中医内、儿名家)、父亲王致和(淮安妇、外骨伤擅长),后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和国医大师程莘农、周仲瑛、乃同班同学),先后在淮安县、高沟区、淮阴县悬壶济世,由于治疗乳糜尿而全国闻名,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省劳模获得者。“院在苏北一乡村,名传中华各省市”就是对王老先生最贴切的评价。王绍和老先生不仅把家传学识手把手的交给他们,更重要的是把医者仁爱之心深深的烙在了他们的心坎里。王老先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为穷人送饭菜贴路费、发动一些富有之人以积德行善的方式帮助百姓治疗的行动是比比皆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王兆军兄弟日后治病救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纯技术方面的教诲。王老先生对孩子学医尤其严格,听王兆军说如果哪天汤头歌没有背上来、学习笔记没有写出来、住院病历没有完成……是不敢回家吃晚饭的。所以兄弟俩先医院校深造,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为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做的更好和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今后在中医学术方面取得更高造诣提供了充裕条件。因此他们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在诸多疑难杂症的研治上成绩斐然。特别是在父亲对乳糜尿“一方八法”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到穴位膏贴、熏蒸、外敷、针灸推拿以及丸、散、膏、丹等多种疗法,尤其是在糖尿病足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治法上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王兆凯、王兆军兄弟在治疗中医内科以及妇、男科疑难杂病患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王兆军主持的乳糜尿专科是“淮安市首批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和“江苏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并5次获得省、市、县科技奖。也先后兼任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分会常委、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分会委员、治未病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兼名家流派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及糖尿病委员,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中医康复技术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委,淮安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淮阴区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淮阴区养生康复学会常务副会长。前排左五为淮安市十大名中医王兆凯,右四为淮安市十大名中医王兆军王兆军兄弟行医多年,不论是医术医理医德各方面都延续乃父之风,一直秉承家训,不以技致富,不携恩以报,兢兢业业,廉洁行医,以德为先,坚守初心。一次卫校学生在他门诊见习时,他指着一位农民满手老茧且皲裂的双手对同学们说:看着这位农民伯伯的双手,我们医者还忍心乱检查、滥用药、拿回扣吗?是啊!为病人的健康服务,坚持使用最省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对于因病致贫的家庭提供帮助,精准扶贫这一理念是王氏中医一以贯之的优良品德。仁爱善济守初心何谓医道?明代良医龚延贤在《万病回春》一书中指出“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簿哉?”对于王兆军主任来说,医道不仅仅是医技的高超、治病的良药,更是仁爱善济四个字的体现。淮安当地市民都记得一则“88岁华侨航班上心跳呼吸骤停,医生紧急施救”的热点新闻,热心救助华侨老人的医生,其中有一位便是王兆军老师。在当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王老师和同行的另一位韩医生立即赶了过去。在初步判断之后,二人轮流立即为老人实施了人工心肺复苏,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里将老人抢救回来。对于之后华侨老人的进一步救治,王兆军老师一直在密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dlhh.com/zcmbzl/2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