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表在《LungCancer》杂志的一篇研究报道了一例使用K药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

67岁的P先生不幸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医生对其进行PET-CT等在内的全身评估之后,诊断为晚期肺腺癌肺内转移。同时,头颅增强核磁提示脑皮质下轻度萎缩,无明显信号。

基于P先生分子检测结果PD-L1蛋白呈现出高表达(75%)、二代测序提示KRASG12C突变的存在,医生推荐将帕博利珠单抗即K药作为一线治疗用药。

众多临床试验证实K药的使用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该药被认为是P先生目前的最佳选择。

明星产品帕博利珠单抗的罕见副作用

而就在第二次用药后6天,P先生突然出现构音障碍,发音不准、吐字不清,音调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与此同时,患者左侧肢体出现偏瘫,动弹不了,被紧急送入急诊室。

经过神经系统评分,P先生被认定为中度脑卒中(NIHSS14分),除此之外,血液检查提示III度转氨酶升高,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完全闭塞。

情况十分紧急,经过多学科会诊后,医生们为P先生进行了机械血栓切除术,手术十分成功,闭塞的血管被重新开通。

手术前后的脑动脉造影对比图

24小时后,P先生的神经系统评分(NIHSS14)降至6分,神经系统症状较之前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医生们都松了一口气,并继续为他进行连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及神经血管评估等一系列的检查,以应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就在监测的第四天,P先生的溶栓筛查提示其患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心磷脂抗体IgG和β2GP1IgG明显升高,抗核抗体也为阳性。与此同时,P先生出现了严重的皮疹,甚至达到IV度,转氨酶水平也进一步升高。

P先生的肝功能指标为何突然出现异常?和皮疹是否存在关联?医生们思考着这重重的疑云。为了寻找线索,验证猜想,医生对他进行了肝脏组织活检。

原来……P先生的一系列突发症状,是免疫性肝炎惹的祸。

肝脏组织活检提示免疫性肝炎

患者的这一系列不良反应会不会是应用K药的副作用?医生当即决定停止免疫治疗。

果不其然,一周内,P先生的转氨酶水平迅速恢复,皮疹完全消退,神经系统症状也仅遗留下轻度的面瘫,医生的判断是正确的。

很快,P先生遵医嘱口服激素出院。

后续的三个月,P先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恢复,但由于疲劳,他不能像患病前那样进行所有的日常活动。

此外,让人惊喜又惊讶的是,他的胸部CT影像显示肺部病灶消失,疗效被评定为完全缓解。在停药一年后,随访显示,他的病灶仍为完全缓解状态,未再次出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确诊肺癌时和经过三个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的

胸部CT对比图

帕博利珠单抗如何对付癌症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又称K药,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美国FDA获批适应证最多的抗肿瘤药物,不仅能对付黑色素瘤、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成人和儿童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等癌种,对付非小细胞肺癌的战绩也不逊色。

目前K药已获批在中国上市,用于如下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单药治疗:

·PD-L1肿瘤比例分数(TPS)=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

K药成为了肺癌患者眼中的“明星产品”,那么它是如何对付癌细胞的呢?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我们的免疫系统具有“监视功能”,可精确识别“非己”成分,清除入侵的微生物,排斥异体移植物,还能察觉并消灭肿瘤细胞。

但肿瘤细胞十分狡猾,有多种方法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其中一种就是利用自身表达的PD-L1去结合免疫细胞的PD-1,抑制免疫功能。而K药属于PD-1/PD-L1抑制剂的一种,通过阻断PD-1/PD-L1的结合,可激活免疫系统精确识别并杀伤癌细胞,让免疫大军重振威风。

然而,是药三分毒。在追求疗效的同时,更要警惕药物的安全性。

如何用好免疫治疗这把双刃剑

尽管免疫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但其也会产生一系列与其作用机制相关的不良反应,本文案例中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是其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

幸亏医生们仔细观察,胆大心细,处理及时,迅速控制了不良反应的发展,使P先生成为免疫治疗的受益者。

研究者基于所报道的病例进行了文献回顾,进一步证实免疫治疗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据年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球肺癌新发例数达.7万,仅次于乳腺癌;死亡例数达.6万,居各癌种首位。

肺癌可谓是所有癌症中当仁不让的头号杀手,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肺癌抗争,新的药物不断开发上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比如明星药物帕博利珠单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前进性和曲折性,帕博利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临床应用也是如此。

在应用免疫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应警惕药品副作用,在不良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应对并做好相应管理,以达到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两全,让癌症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文丨谢慧莹

参考文献

[1]V.Tota,M.Dagonnier,D.Wery,L.Binet,N.Nagy,V.Durieux,M.Diaz,J-A.Elosegi,S.Holbrechts,AntiphospholipidSyndrome-inducedIschemicStrokeFollowingPembrolizumab:casereportandsystematicreview,LungCancer(),do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dlhh.com/zcmbwh/27137.html